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品讀《送別》 李叔同 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一個重要的組 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 辛漸》)都是送別詩中千古流傳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 別情。”與李叔同的《送別》,有許多的相通之處。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 柳贈別、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 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集大成”的沖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 集體無意識”,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確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 目前已有的資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在我看來,《送別》并不 是為哪個友人而寫,而是一首無所明指的象征送別詩?!端蛣e》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 ,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 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復,其實不然,是文字重復而意蘊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 ”,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彌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 ,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 《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征,傳達出感悟人生、 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 人間、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