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p17tt"><track id="p17tt"></track></pre>
<track id="p17tt"></track><track id="p17tt"><ruby id="p17tt"></ruby></track>

          <big id="p17tt"><ruby id="p17tt"></ruby></big>

          ?

          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品讀 > 品讀經典詩詞 >

          李叔同《送別》原文品讀

          《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灑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品讀《送別》 李叔同



          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一個重要的組
            成部分。李白《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
            辛漸》)都是送別詩中千古流傳的名句。至于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
            別情。”與李叔同的《送別》,有許多的相通之處。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
            柳贈別、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一
            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一種“集大成”的沖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
            集體無意識”,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一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一般都是為送別某一個朋友而寫的,是確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
            目前已有的資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一位朋友。在我看來,《送別》并不
            是為哪個友人而寫,而是一首無所明指的象征送別詩?!端蛣e》分三段,第一段是“寫景”
            ,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
            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復,其實不然,是文字重復而意蘊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
            ”,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彌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
            ,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
            《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征,傳達出感悟人生、
            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
            人間、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相關閱讀

          毛澤東《沁園春·雪》原文意思及視頻朗誦賞析
          柳永《雨霖鈴》宋詞原文翻譯及視頻品讀
          品讀賀敬之《桂林山水歌》
          品讀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視頻解說
          《古詩十九首》全文品讀
          品讀王羲之《蘭亭集序》原文與翻譯賞析

          ??
          有幫助
          (2)
          ------分隔線----------------------------
          ? 市委书记玩老妇无删除小说
          <pre id="p17tt"><track id="p17tt"></track></pre>
          <track id="p17tt"></track><track id="p17tt"><ruby id="p17tt"></ruby></track>

                  <big id="p17tt"><ruby id="p17tt"></ruby></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