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戰國策·秦策一》)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 B. 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 C. 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 D. 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九鼎,相傳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象征九州。 B. 戎狄是先秦時代華夏對西方和北方非華夏部落統稱,即北戎和西狄的合稱。 C. “以鼎與楚”的“以”字,與《論語》中“仁以為己任”的“以”意思相同。 D. 子,是古代對人的一種敬稱,多指的是男子,相當于現代漢語的“您”字。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司馬錯和張儀對秦國的擴張與發展有不同的看法,張儀高瞻遠矚,提出了“伐韓”的策略,為秦國設計了走向強大的有效途徑。 B. 在張儀看來,據有傳國之寶,并按照地圖戶籍,借周天子的名義號令諸侯,天下人都會俯首聽命的,這才是成就霸王之業的根本。 C. 在司馬錯看來,對地盤狹小而百姓窮困的秦國而言,先從容易的地方著手才更有可操作性,所以他選擇了以攻蜀國來強秦的道路。 D. 秦惠王可謂是一位善于納諫,兼聽則明的君主,他果斷采納了司馬錯的建議,出兵攻蜀,蜀地劃歸秦國的版圖后,秦國越發強盛。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而王不爭焉,顧爭于戎狄,去王業遠矣。 (2)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 14. 司馬錯最終使秦惠王接受了自己的主張,他的勸說具有怎樣的特點,請簡要分析。(3分) 【答案】 10.C 11.B 12.A 13.(1)可是大王卻不去爭,反而去和戎、狄等蠻夷之邦爭奪,這就距離霸王之業實在太遠了。 (2)事情并不像張儀所說的那樣,據我所知,要想使國家富強,務必先擴張領土。 14. ①邏輯嚴密。要使國家富強,就要先擴張領土,要想兵強馬壯,就要先使人民富足;要得到天下,要先廣施仁政。 ②巧用比喻。把秦國攻打蜀國,比喻成派狼群去驅逐羊群,形象寫出了攻蜀國的輕而易舉,打動秦惠王。 ③巧用對比。嚴謹地推論出攻蜀和攻韓劫天子會引發的后續結果并形成鮮明對比,幫助秦惠王做出正確的判斷。 【解析】 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秦國的軍隊則攻擊新城和宜陽,兵臨二周的近郊,聲討周君的罪行,(隨后)乘機侵占楚、魏兩國的土地。周王室知道已經不能拯救自身,一定會交出九鼎和寶器。 “二周之郊”是偏正結構,作“臨”的賓語,不應分開,排除AB;“知”的賓語是“不救”,“九鼎寶器”作為后面句子的主語,應在“不救”后斷句,排除D。 11.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B.“即北戎和西狄的合稱”錯誤,應為北狄和西戎的合稱。 12.本題考查學生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張儀高瞻遠矚,提出了‘伐韓’的策略,為秦國設計了走向強大的有效途徑”錯誤,依據原文應為司馬錯提出的伐蜀才讓秦國走向強大,從原文中“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惠王曰:‘善!寡人聽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可知。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而”,可是,轉折連詞;“顧”,反而;“去”,距,距離;“王業”,霸王之業。 (2)“然”,這樣,如此;“富”,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富強;“廣”,動詞,擴張。 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 由“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愿從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從自身的情況到對手的現狀,最后假設得到蜀國后的好處等論述可見司馬錯論證邏輯嚴密; 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司馬錯把秦國攻打蜀國,比喻成派狼群去驅逐羊群,以形象生動的比喻讓秦惠王接受了自己的主張。 由“取其地,足以廣國也;……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正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司馬錯從正反面對比論證,把利弊之處充分的展示給秦惠王,幫助秦惠王做出正確的判斷。 參考譯文: 司馬錯和張儀在秦惠王面前進行了一場爭論,司馬錯要攻打蜀國,張儀說:“不如攻打韓國。”秦惠王說:“我愿聽聽你的意見。”張儀回答說:“應先與魏、楚兩國表示親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轅、緱氏兩個隘口,擋住通向屯留的路,讓魏國出兵切斷南陽的通路,楚國派兵逼近南鄭,而秦國的軍隊則攻擊新城和宜陽,兵臨二周的近郊,聲討周君的罪行,(隨后)乘機侵占楚、魏兩國的土地。周王室知道已經不能拯救自身,一定會交出九鼎和寶器。我們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圖和戶籍,挾持周天子,用他的名義來號令天下,天下沒有敢于違抗的,這就能建立王業了。如今,蜀國是西邊偏僻(落后)的國家,戎狄為首領。攻打蜀國,會使士兵疲憊,使百姓勞苦,卻不能以此來建立名望;即使奪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我聽說:‘爭名的要在朝廷上爭,爭利的要在市場上爭。’現在的三川地區和周王室,正是整個天下的大市場和朝廷,大王不去爭奪,反而與那些野蠻的人爭奪名利,這就離帝王之業遠了。”司馬錯說:“不對。我聽到過這樣的話:‘想使國家富庶,一定要擴大他的領地,想使軍隊強大的一定讓他的百姓富足,想建立王業的一定要廣布他的恩德。這三個條件具備了,那么,王業就會隨之實現了。’現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貧困,所以我希望大王先從容易辦的事做起。蜀國是西邊偏僻的國家,以戎狄為首領,而且有像桀、紂一樣的禍亂。用秦國的軍隊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驅趕羊群一樣。得到它的土地,能夠擴大秦國的疆域;得到它的財富,能夠使百姓富足,整治軍隊又不傷害百姓,蜀國已經歸服了。因此奪取了蜀國,但天下人不認為我們暴虐;取盡了蜀國的財富,諸侯國也不認為我們貪婪。這就是說,我們用兵一次,就能名利雙收,還能得到除暴、平亂的好名聲。如果現在去攻打韓國,脅迫周天子,脅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壞名聲,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義的名聲。去進攻天下人都不希望進攻的地方,這是很危險的!請允許我講明這個緣故:周王室,現在還是天下的宗室;齊國,是韓國、周國的友好鄰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韓王自己知道要喪失三川,那么,兩國一定會聯合起來,共同采取對策,依靠齊國和趙國,并且向楚、魏兩國求援,以解除危難。把九鼎送給楚國,把土地送給魏國,大王是不能阻止的。這就是我所說的危險,不如攻打蜀國那樣萬無一失。”秦惠王說:“很對。我采納你的意見。”結果,出兵進攻蜀國。十月奪取了那里的土地,然后平定了蜀國。蜀國的君主改稱為侯,秦國派遣陳莊去輔佐蜀侯。蜀國歸附以后,秦國就更加強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諸侯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