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高祖受禪,遷給事郎,奏舍人事。明年,奉詔巡撫嶺南,未行而高智慧、汪文進等相聚作亂,吳越道閉,上難遣矩行。矩請速進,上許之。行至南康,得兵數千人。時俚帥王仲宣逼廣州遣其所部將周師舉圍東衡州矩進擊破之賊懼釋東衡州據原長嶺又擊破之,遂斬師舉,進軍自南海援廣州。仲宣懼而潰散。矩所綏集者二十余州。及還報,上大悅,顧謂高颎、楊素曰:“有臣若此,朕亦何憂!”以功拜開府,賜爵聞喜縣公,賚物二千段。 從煬帝巡于塞北,幸啟民帳。時高麗遣使先通于突厥,啟民不敢隱,引之見帝。矩因奏狀曰:“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今乃不臣,別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當陛下之時,安得不事,使此冠帶之境,仍為蠻貊之鄉乎?”帝曰:“如何?”矩曰:..“請面詔其使,放還本國,遣語其王,令速朝觀。不然者,當率突厥,即日誅之。”帝納焉。王師臨遼,以本官領武賁郎將。明年,復從至遼東。以前后渡遼之役,進位右光祿大夫。于時皇綱不振,人皆變節,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內史侍郎虞世基等用事,文武多以賄聞。唯矩守常,無贓穢之響,以是為世所稱。 宇文化及之亂,矩晨起將朝,至坊門,遇逆黨數人,控矩馬詣孟景所。賊皆曰:“不關裴黃門。”既而化及從百余騎至,矩迎拜,化及慰諭之,令矩參定儀注。宇文化及僭帝位,以矩為尚書右仆射,加光祿.大夫,封蔡國公,為河北道安撫大使。及宇文氏敗,為竇建德所獲,以矩隋代舊臣,遇之甚厚。建德起自群盜,未有節文,矩為制定朝儀。旬月之間,憲章頗備,擬于王者。建德大悅,每諮訪焉。建德敗于武牢。群帥未知所屬,曹旦長史李公淹、大唐使人魏徵等說旦及齊善行令歸順。旦等從之,乃令矩與徵、公淹領 旦及八璽,舉山東之地歸于大唐。 (選自《隋書·裴矩傳》,有刪改) 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時俚帥王仲宣逼廣州/遣其所部/將周師舉圍東衡州/矩進擊/破之賊/懼釋東衡州/據原長嶺/ B.時俚帥王仲宣逼廣州/遣其所部將周師舉圍東衡州/矩進擊/破之賊/懼釋東衡州/據原長嶺/ C.時俚帥王仲宣逼廣州/遣其所部將周師舉圍東衡州/矩進擊破之/賊懼/釋東衡州/據原長嶺/ D.時俚帥王仲宣逼廣州/遣其所部將周師/舉圍東衡州/矩進擊破之/賊懼/釋東衡州/據原長嶺/ 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受禪,原指上古時期的禪讓制度,后來指王朝換代,新皇帝接受舊帝禪讓的帝位,也有以禪讓之名,行奪權之實的。 B.嶺南是對我國南方五嶺以南地區的概稱,歷史上各朝代對其建制劃分和稱謂有很大不同,現在指兩廣、海南、港澳等地。 C.冠帶原指帽子和束腰用的帶子,后引申為禮儀教化之意。裴矩用“冠帶”與后文的“蠻貊”對比,以顯示征討高麗的必要性。 D.僭,超越本分的意思,古代專指臣下冒用皇上的名義或禮儀、器物等,封建王朝稱割據對立的王朝為“僭偽”。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裴矩頗有才學,參與制定禮儀。他長大后喜歡學習,愛好文辭,伯父裴讓之對其寄予厚望;被竇建德俘獲后,他用時不到一個月就制定出了較為完備的典章制度。 B.裴矩巡撫嶺南,安撫集聚州地。吳越一帶因叛亂道路阻閉,皇上未敢遣行,裴矩卻請求速往,憑借幾千人的軍隊大敗賊軍,安撫聚集了二十余州,皇帝大為贊賞。 C.裴矩遵守常法,沒有貪贓納賄。朝廷綱紀混亂,宇文述和虞世基執掌政事,很多文武官員因為行賄受賂而聞名,只有裴矩堅守節操,沒有貪贓枉法之名而被稱贊。 D.裴矩歷經數朝,受到禮待厚遇。在隋代時,他因建立功勛,或官職得到晉升,或被賜予爵位和豐厚財物;隋亡以后,又得到宇文化及、竇建德和唐代的禮遇任用。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請面詔其使,放還本國,遣語其王,令速朝觀。 (2)及宇文氏敗,為竇建德所獲,以矩隋代舊臣,遇之甚厚。 10.裴矩主張征討高麗的原因是什么?請簡要概括。(3分) 參考答案 6.C【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劃線句子的大意是:當時,俚人的元帥王仲宣逼近廣州,并派遣部將周師舉圍攻東衡州。裴矩進兵擊敗亂軍,賊軍害怕,就放棄了東衡州,占據了原長嶺。句中,“周師舉”是人名,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項。“賊”是“懼”的主語,應與上句斷開,與下句相連。排除AB兩項。 7.D【解析】本題考查文化常識的理解識記能力。D項,“古代專指臣下冒用皇上的名義或禮儀、器物”錯誤,古代指地位低下的冒用在上的人的名義或禮儀、器物。 8.D【解析】本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和鑒賞作品的形象的能力。D項,“又得到宇文化及、竇建德和唐代的禮遇任用”分析錯誤,文中沒有交代裴矩歸順唐以后,是否得到禮遇任用。 9.(1)請允許我當面告知高麗使者,放他們回到自己國家,派他們告訴他們的國王,命令國王迅速前來朝拜進見。(2)等到宇文氏失敗,(裴矩)被竇建德擒獲,因為裴矩是隋朝的舊臣,竇建德對待他非常優厚。 10.如果高麗與突厥聯手,將會成為隋的隱患。高麗自周代起,就接受中原政權的統治,而現在竟然不臣服于隋。如果煬帝征討高麗,使其臣服,就可以成就一番大業,完成先帝心愿。 【解析】本考查篩選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和鑒賞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題主要著眼于與主要人物相關的事件、言行等。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質、特點,再結合材料中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印證。 裴矩主張征討高麗,原因包括: “時高麗遣使先通于突厥”如果高麗與突厥聯手,將會成為隋的隱患。 “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今乃不臣,別為外域”高麗自周代起,就接受中原政權的統治,而現在竟然不臣服于隋。 “當陛下之時,安得不事,使此冠帶之境,仍為蠻貊之鄉乎?”如果煬帝征討高麗,使其臣服,就 可以成就一番大業,完成先帝心愿。 【參考譯文】 裴矩,字弘大,是河東聞喜人。裴矩在嬰兒時就失去父母,成為孤兒,到長大成人后,勤奮好學,很愛好文章,有聰明才智。伯父裴讓之對他說:“看你超凡的才識,足以成為人才,但是想要求得為官顯達,還應學習一些處理世事的學問。”裴矩開始留心世事。 等到高祖受禪得到皇位,裴矩遷升為給事郎,掌管舍人要事。第二年,奉詔巡撫嶺南,還未起程,就遇上高智慧、汪文進等聚眾作亂,吳越一帶道路被堵塞,皇上難以派遣裴矩前去。裴矩請求迅速出發,皇上同意。走到南康時,得到幾千兵卒。當時,俚人的元帥王仲宣逼近廣州,并派遣部將周師舉圍攻東衡州。裴矩進兵擊敗亂軍,賊軍害怕,就放棄了東衡州,占據了原長嶺。裴矩又進兵攻破原長嶺,于是斬殺周師舉,接著他又從南海發兵援助廣州。王仲宣因害怕就潰逃了。裴矩安撫的地區有二十多個州。等到回報皇上,皇上非常高興,看著高颎、楊素,對他們說:“有像這樣的臣子,我還有什么憂慮的呢!”裴矩因功被授為開府儀同三司,賜封為聞喜縣公,得賞布帛二千段。 裴矩跟隨煬帝到塞北巡視,來到啟民帷幕。當時,高麗已派使者與突厥相通,啟民不敢隱瞞,便帶領高麗使者前來拜見煬帝。裴矩于是上奏皇上說:“高麗這地方,本來是孤竹國,周代把它封給箕子,漢代又把它分為三個郡,晉代也統轄遼東?,F在竟然不向陛下稱臣,另成為外域他國,所以先帝對它很憎恨,想要討伐它也很久了。陛下在這個時候,怎么能不成就大業,讓這文明教化之地仍為蠻夷落后之鄉呢?煬帝問道:“怎么辦呢?”裴矩回答說:“請允許我當面告知高麗使者,放他們回到自己的國家,派他們告訴他們的國王,命令國王迅速前來朝拜進見。如果不這樣的話,就應率領突厥,馬上除掉他們。”煬帝聽取了這個建議。軍隊到了遼東,裴矩以本官身份兼任武賁郎將。第二年,他又隨軍隊來到遼東。裴矩因為前后到遼東參戰,被遷升為右光祿大夫。當時,朝廷綱紀不振,人們都改變了節操,左翊衛大將軍宇文述、內史侍郎虞世基等當權執政,文武百官也多因行賄受賂而聞名,只有裴矩還保持原來的節操,沒有貪贓枉法的名聲,因此被人們稱頌。 在宇文化及叛亂之時,裴矩早晨起來前去上朝,走到坊門,遇到幾個叛逆黨徒,他們挾持裴矩的馬到孟景的住處去。叛軍們都說:“這與裴黃門無關。”不久,宇文化及帶領一百多人馬來到,裴矩迎接拜見,化及安撫寬慰他,讓他參與商定禮儀制度。宇文化及僭越皇位,讓裴矩擔任尚書右仆射,加授光祿大夫,封他為蔡國公,擔任河北道安撫大使。等到宇文化及失敗,裴矩被竇建德俘獲,因為裴矩是隋朝老臣,竇建德優厚地對待他。由于竇建德出身于群盜,沒有禮節,裴矩給他制定朝綱制度。一個月之內,典章法度就已經很齊備,就像君王一樣。竇建德非常高興,經常向裴矩詢問要事。竇建德在武牢兵敗,將帥不知歸從誰,曹旦的長史李公淹、大唐使者魏徵等人勸說曹旦和齊善行歸順大唐。曹旦等人聽從了他們的勸告,于是讓裴矩把八枚傳國玉璽,交給魏征和李公淹,將崤山以東的土地全部歸于大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