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傍晚時分四周的山溝空谷傳來山泉的清響,幾座山峰無語地聳立在西斜的夕陽下。 [出自] 北宋 王禹偁《村行》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注釋: 信馬:隨馬任意而行。 野興長:野游的興致濃厚。 壑(he):山谷,山溝。 晚籟(lai):傍晚時候,曠野因風吹,從各種孔穴中發出的聲音。 棠梨:一種落葉喬木。 白雪:麥花是白色。 原:平野。 譯文: 馬兒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經微微變黃,任由馬匹自由地行走著興致格外悠長。 千萬的山谷回蕩著聲響靜靜聆聽夜晚,看默默無語佇立在夕陽下的數座山峰。 棠梨的落葉紅好似胭脂般紅艷的顏色,香氣撲鼻的蕎麥花潔白的如同雪一般。 是什么讓我在吟詩時突然覺得很惆悵,原來鄉村的小橋原來像極了我的家鄉! ![]() 賞析: 這首《村行》是北宋王禹偁即景抒情小詩中的代表作之一。 開頭兩句,交代了時、地、人、事。時令是秋季,這是以“菊初黃”間接交待的;地點是山間小路,這是以“山徑”直接點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這是從詩的結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結論;事情是作者騎馬穿山間小路而行,領略山野旖旎的風光,這是從詩行里透露出來的消息。這兩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態、濃厚的游興。 三、四兩句分別從聽覺與視覺方面下筆。前句寫傍晚秋聲萬壑起,這是耳聞;后句寫數峰默默佇立在夕陽里,這是目睹。這里,“有聲”與“無語”兩種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發顯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數峰”句寫數峰寧靜,不從正面著墨,而從反面出之,讀來饒有情趣。這正如錢鐘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所說的“山峰本來是不能語而‘無語’的,王禹偁說它們‘無語’或如龔自珍《己亥雜詩》說‘送我搖鞭竟東去,此山不語看中原’,并不違反事實;但是同時也仿佛表示它們原先能語、有語、欲語而此刻忽然‘無語’。這樣,‘數峰無語’、‘此山不語’才不是一句不消說得的廢話……” 五、六兩句進一步描寫山村原野的景色,作者選擇了“棠梨”與“蕎麥”這兩種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來加以描繪,用“胭脂”和“白雪”分別比喻“棠梨葉落”的紅色與“蕎麥花開”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寫得色彩斑斕,可謂有聲有色有香。 讀完這6句詩,我們自然會產生這樣一種感覺: 在那菊花初黃的時節,人到中年的詩人騎著馬在山間小路穿行,他神態悠然,任憑馬兒隨意行走,盡興地觀賞著秋日黃昏山野的景色:時而傾聽著回蕩在眾山溝里的秋聲,時而觀看默默無語佇立在夕陽下的數座山峰,時而又將視線投向那紅似胭脂的棠梨落葉與潔白如雪的蕎麥花…… 作者在這6句詩里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富有詩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圖,較好地體現了宋人“以畫入詩”的特點。 詩的最后兩句由寫景轉入抒情。前句設問,寫詩人在吟詩之后不知為什么忽然感到悶悶不樂;后句作答,寫這原來是詩人因驀然發現村橋原野上的樹像他故鄉的景物而產生了思鄉之情。這樣寫,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寫有了著落,傳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悵然的變化,拓深了詩意。 總之,《村行》這首詩以村行為線索,以多彩之筆逼真地描繪了山野迷人的景色,以含蓄的詩語真切地抒發了詩人拳拳思鄉之情。詩中,寫景與抒情相結合,寫景是為抒情打伏筆,抒情是為寫景作結的。詩人的心情由悠然至悵然的變化過程,正從這“兩結合”中傳神地反映了出來。這是一首風物如畫的秋景詩,也是一支宛轉動人的思鄉曲。從中,可窺見王詩簡淡清新詩風之一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