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 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震。 哀歌和漸離,謂若傍無人。 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 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 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注 ①荊軻:戰國齊人,好讀書擊劍,為燕太子丹刺秦王,失敗被殺。燕市:燕國的都市。酒酣:酒喝得痛快,興致正濃。震:威。漸離:高漸離,燕人,善擊筑。謂:以為。據《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荊軻在燕國時,和燕國的狗屠及會擊筑的高漸離是好朋友,經常一起在市中喝酒,酒喝得痛快時,高漸離擊筑,荊軻哀歌相和,已而二人對泣,旁若無人。 ②節:操守。無壯士節:指刺秦王未成功。 ③倫:輩。與世殊倫:與社會上一般人不同。 ④邈:小。四海:猶天下。豪右:世家大族。古時以右為上,所以稱世家大族為右族。陳:陳述。這兩句是說荊軻不把天下四海放在眼里,對那些豪右更不必說了。 ⑤貴者:指豪右。自貴:自以為貴。賤者,指荊軻。自賤:自以為賤。鈞:量名,三十斤為一鈞。這四句是說貴者像塵埃一樣輕,賤者像千鈞一樣重。 參考譯文 荊軻和高漸離是好朋友,他們在燕市喝酒,喝到盡興時,氣沖牛斗。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慷慨悲歌,旁若無人。此時,荊軻雖然還沒有做刺殺秦王的壯舉,但他豪氣沖天,傲視天下的英雄氣慨也與世人不同。他不把天下四海放在眼里,更別說那些豪門貴族啦。豪門貴族自以為貴,但在荊軻看來卻如埃塵;那些有才學而出身寒門的人,雖然因貧寒自以為賤,但在荊軻心里卻重千鈞。 ![]() 賞析 這首詩贊頌荊軻睥睨四海,蔑視豪門勢族的英雄氣概。據《史記》記載,荊軻,戰國時齊國人。喜歡讀書擊劍,他游于燕國,與燕國的狗屠和善擊筑的高漸離友善。“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后為燕太子丹刺秦王,臨別前,作《渡易水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最后,失敗被殺。荊軻刺秦王是為了除暴安民,但是刺客的行為是并不足取的,只是他的事跡確有感人之處。左思贊頌荊軻,固然是佩服荊軻的為人,而更主要的是借以詠懷,表示對豪門勢族的藐視。 開頭四句,概括了《史記·刺客列傳》的一些內容。這是說,荊軻在燕國的都市里飲酒,酒興正濃,氣概則更為不凡。高漸離擊筑,荊軻高歌相和,甚至激動得流下眼淚,好像身邊沒有別的人似的。這里寫的只是荊軻生活的一個片斷。但是已足以表現他的思想性格和為人,已使人感到不同凡響。“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是對荊軻的評價。前句是貶,后句是褒。一貶一褒,貶中有褒。褒是主要的,而貶只是指出其不足。這個不足是與壯士魯仲連比較而言。魯仲連退秦兵成功了,荊軻刺秦王卻失敗了,所以說“無壯士節”。但是,在句首冠以連詞“雖”字,是表示退一步說,其正面意思在“與世亦殊倫”。因此可見左思對荊軻的為人還是肯定的。這個意思在下面句子中就更明顯了。“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是寫荊軻的英雄氣概。他高視不凡,四海尚且以為小,那豪門勢族豈值得一提。左思滿懷壯志,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能,為國家出力。但是,在門閥統治的壓抑下,英雄無用武之地,仕途蹭蹬,壯志難酬,他對自己的不公平遭遇充滿了憤懣不平的感情。所以,假借荊軻,表現了他對豪門勢族的蔑視。應該指出,作為賈謐“二十四友”之一的左思,曾因賈謐的推舉而任秘書郎。他對現實生活的態度,不可能完全是這樣的。但是,這是他激于義憤而發出的聲音,是他的一種心聲。 “貴者雖自貴”四句,是詩人直接陳述自己對“貴者”和“賤者”的看法。他一反世俗之見,將“貴者”視若塵埃,“賤者”看得重若干鈞,進一步抒發了自己憤激的感情。左思的貴賤觀確實和世俗不同,如在組詩第四首《詠史·濟濟京城內》中贊美揚雄,說揚雄“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區”,以反襯豪門勢族的生命短暫,如過眼煙云,迅速從世界上消失。其意思和這里是一致的,字里行間,都洋溢著詩人的英風豪氣。 戰國以后,荊軻的事跡,長期流傳。三國阮瑀《詠史》第二首、東晉陶淵明《詠荊軻》、唐代駱賓王《易水送別》等都是歌詠荊軻之作。陶詩云:“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大體上表達了這類詩歌的共同感情,左思的這首詩也不例外。 賞析二 詩人通過詠荊軻豪氣沖天、傲視天下的英雄氣慨,來抒發自己的豪情。他借詠荊軻表白自己鄙視豪門貴族。雖然自己出身寒門,懷才不遇,但他非常自信、自豪、不失志。 本詩通過詠史(1—4句)、抒情(5—8句)、議論(9—12句)表達了三層意思。 1—4句:贊頌了荊軻豪氣沖天、傲視天下的英雄氣慨。 5—8句:抒發了自己的感情。說明自己雖然沒有做過荊軻刺殺秦王那樣的壯舉,但也與世俗的人不同。詩人不把天下四海放在眼里,更別說那些豪門貴族啦。 9—12句:詩人議論說:那些自以為貴的豪門貴族在我眼里不過是埃塵,而那些出身貧寒的有才之士,雖然因貧寒自以為賤,但在詩人心里卻重千鈞。進一步說明自己雖然仕途坎坷、抱負難展,但不消沉、不失志,仍然自信自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