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劉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辭情不及,而悲苦過之。 璧月初晴,黛云遠淡,春事誰主。禁苑嬌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許。香塵暗陌,華燈明晝,長是懶攜手去。誰知道,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 宣和舊日,臨安南渡,芳景猶自如故。緗帙流離,風鬢三五,能賦詞最苦。江南無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誰知否??障鄬?,殘釭無寐,滿村社鼓。 【注】創作此詞時,臨安陷落已兩年,詞人蟄居在臨安附近鄉村。李易安《永遇樂》:李清照南渡后,常懷京洛舊事而賦上元《永遇樂》詞。緗帙:書籍、書卷。釭(gng):油燈。 14.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3分) A.月明云淡,景色可嘉,卻引發詞人突兀一問,這表現出詞人內心的憂傷。 B.元宵節全城因風雨而冷落不堪,無處游玩,詞人借此表達對現實的不滿。 C.詞人寫李清照的經歷、心緒,實則是抒發自己與李清照相同的郁悶之情。 D.詞人無路可走,無家可歸,申訴了流離之苦,更突出了深沉的家國之痛。 15.本詞抒發情感時主要運用了哪些方法?請簡要分析。(6分) 14.【答案】B。 【解析】“元宵節全城因風雨而冷落不堪”表述有誤,詞中“滿城似愁風雨”是寫元宵節滿城本無風雨卻如有風雨,冷落不堪,詞人借此表達了國土淪亡后的悲傷之情。 15.【參考答案】(1)對比。上闕以臨安今昔不同的春景春事特別是元宵況味(昔日“香塵暗陌,華燈明晝”,今日“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穿插對比,抒發國家衰亡的哀痛。(2)用典。下闕用杜甫被叛軍困在長安,月夜里思念鄜州的親人的典故,抒發亂離流落無家可歸的凄苦心情。(3)反襯(以樂景襯哀情)。“空相對”三句,以“滿村社鼓”的樂景反襯一己之悲情,抒發臨安淪陷后的寂寞悲苦心情。(4)情景交融。“禁苑嬌寒,湖堤倦暖”,既是描寫昔日臨安宮苑,湖堤天氣,寒暖適宜,也是借景抒發對往昔臨安太平景象的深情眷戀。“斷煙禁夜,滿城似愁風雨”,景中含情,滿城都處在宵禁之中,風雨之中,飽含詞人的憂慮之情、凄苦之情。(答對一點得2分,指出表現手法1分,結合詞的內容分析如何借助表現手法抒發情感1分,答對三點得滿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計分。) 簡析 此詞抒亡國之恨。上闋寫臨安今昔變化,下闋寫國土淪陷后的悲慘境遇。全詞通過今昔對比,抒發了國破家亡的痛苦和對故國的思念與眷戀,哀婉無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