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連續性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埃德蒙在《社會人類學》一書里評論包括我在內的中國幾個人類學者的著作時,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像中國人類學者那樣,以自己的社會為研究對象是否可???二是在中國這樣廣大的國家,個別社區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國國情?埃德蒙對這兩個問題都抱否定的態度。 先以第一個問題說,我們的分歧歸根到底是各自的文化傳統帶來了“偏見”,或更正確些應說是“成見”。這些“成見”有其文化根源,也就是說產生于埃德蒙所說的公眾的經驗。他所謂公眾經驗,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指民族的歷史傳統和當前處境。 我的選擇是出于一種價值判斷,個人的價值判斷離不開他所屬的文化和所屬的時代。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人,正逢社會劇變、國家危急之際。我學人類學,是想學習到一些認識中國社會的觀點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識去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所以是有所為而為的。如果真如埃德蒙所說中國人研究中國社會是不足取的,就是說,學了人類學也不能使我了解中國的話,我就不會投入人類學這門學科了。 埃德蒙第二個問題的矛頭則直指我的要害。如果我學人類學的志愿是了解中國,最終目的是改造中國,那么我們采取在個別小社區里進行深入的微型觀察和調查的方法,果真能達到這個目的么?個別入手果真能獲得概括性的了解么?我確是沒想把江村作為整個中國所有千千萬萬的農村的典型;也沒有表示過,研究了這個農村就能全面了解中國國情。 我也同意,解剖一個農村本身是有意義的。但我的旨趣并不僅限于了解這個農村。我確有了解中國全部農民生活,甚至整個中國人民生活的雄心。調查江村這個小村子只是我整個旅程的開端。 我這樣想:把一個農村看作是全國農村的典型,用它來代表所有的中國農村,那是錯誤的。但是把一個農村看成是一切都與眾不同,自成一格的獨秀,也是不對的。 我對客觀事物存有類型的概念。一切事物都在一定條件下存在的,如果條件相同就會發生相同的事物。相同條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一個類型。同一個類型里的個別事物并不是完全一樣的,類型不是個別的眾多重復,因為條件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我所說的類型只是指主要條件相同所形成基本相同的各種個體。 以江村來說,它是一個具有一定條件的中國農村。中國各地的農村在地理和人文各方面的條件是不同的,所以江村不能作為中國農村的典型,也就是說,不能用江村看到的社會體系等情況硬套到其他中國的農村去。但同時應當承認:它是個農村而不是牧業社區,它是中國農村,而不是別國的農村。我們這樣說時,其實已經出現了類型的概念了。所以我在這里和埃德蒙辯論的焦點并不是江村能不能代表中國所有農村,而是江村能不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一些中國的農村。那就是說形成江村的條件是否還形成了其他一些農村,這些農村能不能構成一個類型? 如果承認中國存在著江村這種農村類型,接著可問,還有其他哪些類型?如果我們用比較方法把中國農村的各種類型一個一個地描述出來,那就不需要把千千萬萬個農村一一地加以觀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國所有的農村了。通過類型比較法是有可能從個別逐步接近整體的。 我認真地想一想,我這種在埃德蒙看來也許是過于天真庸俗的性格并不是偶然產生的,也不是我個人的特點,其中不可能不存在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烙印。我隨手可舉出兩條:一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二是“學以致用”。這兩條很可以總結我自己為學的根本態度。 (摘編自費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國》) 材料二: 英國社會人類學界的埃德蒙對四位中國人類學家的英文著述加以評判。他認為林耀華運用的不是人類學的描述手法;楊懋春對山東村落的研究則采用落后的早期民族學方法;許烺光的研究,類似于社區調查,但因聲稱“代表整個中國”,因此是失敗的例子。在這四部作品中,最成功的是費孝通的《江村經濟》,因為它與別的描述方法形成明顯的對照,避免了早期民族學的方法論缺陷,而且不聲稱是中國社會的“典型”。埃德蒙說: 與社會人類學者的所有優秀作品一樣,費著的核心內容是關于關系網絡如何在一個單一的小型社區運作的細致研究。這種研究沒有,或者不應自稱代表任何意義上的典型。它們也不是為了闡明某種一般的論點和預設的。它們的意義在于它們本身。雖然這種作品以小范圍的人類活動為焦點,但是它們所能告訴我們的是有關人類社會行為的一般特點,其內容遠比稱為“文化人類學導論”的普通教材豐富博大。 埃德蒙的批評,強調的是中國人類學缺乏異文化眼光的問題。他認為,社會人類學的目標在于通過異文化的民族志考察來體現人的通性,因而他雖主張人類學描述不應有任何“一般預設”,但是在本質上卻主張在差異中洞見“普同性”,主張人類學社區調查的意義與“中國社會”的特征無關,而僅僅是有關人類社會行為的一般特點的通論。這一看法,與費孝通的本意顯然是背道而馳的。 (摘編自李培林等著《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 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費孝通回應埃德蒙的第二個問題,也承認中國個別社區的微型研究確實不能概括中國國情。 B .費孝通認為江村并不是與眾不同、自成一格的獨秀,解剖江村能夠了解各種類型的中國農村。 C .埃德蒙認為,《江村經濟》的價值在于通過小范圍研究,反映有關人類社會行為的一般特點。 D .埃德蒙批評中國人類學者缺乏異文化眼光,他認為應該通過研究其他民族來了解人的共性。 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費孝通在面對西方學者的質疑時,進行了深刻反思,并借此闡明了自己的研究主張。 B .費孝通試圖運用類型比較法,描述中國農村的各種類型,進而了解中國農村的整體。 C .埃德蒙用三位中國學者和費孝通進行對比,肯定了《江村經濟》的研究方法和意義。 D .材料二中,作者先概述埃德蒙的觀點,繼而系統闡述了對社會人類學研究的主張。 3 .下列關于《鄉土中國》的表述,不能印證材料一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A .《鄉土中國》的作者通過觀察和調查,形成了對中國農村的概括性了解,指出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土性”的。 B .《鄉土中國》運用人類學方法分析鄉村的時空特點,提出“文字下鄉”的前提條件,體現學以致用的學術態度。 C .《鄉土中國》通過中西方對比,揭示出“差序格局”這一中國鄉土社會特點,表明作者具有跨文化視域的優勢。 D .《鄉土中國》中作者雖以自己的籍貫為例說明地緣與血緣的關系,但他的研究旨趣并沒有局限于這種個案研究。 4 .費孝通認為他與埃德蒙在學術上產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請簡要說明。 5 .南粵中學組織同學們分組合作開展嶺南文化調查研究活動。諸根據材料一,借鑒費孝道先生的研究方法,完成以下表格。 步驟 主要做法 第一步:制定方案 ① 第二步:開展調查 深入地,開展觀察和調查 第三步:整理分析 描述所研究對象的特征 第四步:交流比較 ② 第五步:展示成果 以調查報告等形式展現嶺南文化風貌 二、文學類閱讀-單文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聽水 李拓之 “君玉,這是什么呀?”音樂家師涓看見前面白茫茫的一片。 “那是江水啊。”衛靈公道,“這里是濮水了。” 馬在吃草,幾個侍臣也揀了一塊大石頭坐下,衛靈公走近水邊去細看,師涓不由跟過去。 月照于浩渺之川,左旁是矗立的巖谷,岸側的蘆荻搖散白色的花穗,川上一座斷橋,石梁傾圮,沒入水中,橋下流波瀉溢。天空有幾塊灰凍的云彩,舒卷而又飛奔。 柳葉縫中的哀蟬,在嗚咽幽鳴,拉起了蔓草中的露蟲,蟋蜂和金鐘兒也啾唧啾唧的相撞。加以巖穴中水波激蕩,川谷的周圍萬響齊發。于是,蘆葦中閃閃流動的螢火,也縱橫交錯的起飛,仿佛和著蟲吟水涌的節拍。 師涓傾耳去諦聽:水聲、風聲、蟲聲、蘆葉磨擦聲……噴涌成一片。這是宇宙的大音樂!他沉浸于音律之旋濤中,舉起首,看見天宇澄澈,銀河化一條蕭森的白練,浮浮沉沉地也在涓涓流出無聲的音響。 “君王,萬有的一切在已死、將生和未生,這是夜之哀曲??!”師涓說,他沉吟并且恬靜。 “師涓!琴拿出來彈吧。”衛靈公凄惻地。 “君王,彈不出呀,宇宙的聲音要壓倒琴上的聲音哩。” “師涓,你聽!……誰在唱歌啊。”衛靈公臉色突而更慘白了。 “哦……”師涓驚駭地伸長了耳朵。 真的,誰在唱歌。那聲音非常悠遠,不是來自幽膀的谷穴,不是發自蘆葉,而是低低忽忽地在那悠遠悠遠、曖昧迷離的水波彌漫之中。水上的歌聲,那是愴惋的,令人落淚的聲音。 侍臣們都肅然正襟危坐了。師涓走近沙磧,一只手按在額際,竭著目為向水面眺望??匆姾泼Э昭脑轮ㄉ?,有一礁石,浮露波心,那里黑點閃動,恍惚是人影。這時歌聲很清晰,追逐著風濤飄送過來: 爰采唐矣,沫之鄉矣。 云誰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 送我乎淇之上矣! …… “哦。師涓!這聲音太悲哀了,太美麗了。 ”衛靈公淤塞著鼻子說。 “君王,這樣?;蟮穆曇?,中間有多少青春和生命呀。” “師涓!你趕快把這聲音記錄下來。” “君王,手指抖顫了呀。” “坐下坐下。你聽!你記錄啊。”衛靈公一把拉師涓坐下了,侍臣遞過十張細致的竹簡。 師涓開始沉思,狀如入定,抖顫之手記錄下震動的音波,回旋起伏,無數短短長長的標符線號。 水波洶涌,夜潮是漲了。師涓流下晶淚,被夜寒凝凍,珍珠般一顆一顆結在面顴邊。 奔涌的浪濤中,魚蝦在跳躍,蘆葦中的宿雁也被歌聲驚起。 師涓抖顫雙手趕不上這急劇的音波,當他奮力記錄完畢這歌聲時,手已經凍僵,人倒于地上。 侍臣們坐在草叢中聽著,僵然不動如墓前的石人。 “師涓!這偉大的音樂呀!”衛靈公流淚扶起師涓。 “這是不朽的著作,宇宙最真摯的律韻??!”師涓坐起來。 月已傾斜。遠遠的山村中荒雞唱曉,天快亮了。當他們跨上馬和車駕時,東方已透出魚肚白色了。 在晉平公的夜宴席上,一陣拍掌聲,震人耳朵昏聾。 盲音樂家師曠,坐在一堆樂器當中。這時他的長手指的甲,正滴落在一張桐琴上。 “晉國的音樂可以入耳嗎?”晉平公微笑地問著坐在身旁的衛靈公。 “師涓!你把那天晚上在濮水邊記錄下來的歌,來彈奏一下吧。”衛靈公低低地對師涓說。 “好的好的。”師涓也急于顯出自己的本領。他取過琴囊,整理出那十張竹簡來。 師涓開始彈琴了。他用尖指甲向當中弦索只一撥,當郎一聲,銅瓶上的花枝隨著搖晃一下…… 盲音樂家師曠,離開座次了。他態度嚴肅,用手掩在耳后,屏息地去辨聽。他突出的前額更顯得突出了,終于鎖緊了憂苦的眉峰: “奇怪。這是頹廢音樂家師延所制作的男女相悅的歌曲呀。師延制作這歌曲給商紂在酒池肉林上聽的,妲己露出白牙齒……這聲音距離現在快一千年了。武王伐商,火焚鹿臺,師延東走,投下濮水而死! ……” “哦……”四座不約而同地叫著。 “這是亡國之音,奏不得的。”師曠繼續著說:“現在該是靡靡之樂結束的時候了,桑間濮上的歌唱,華情綺怨,如水如煙! ……” “哦……”大家又叫了一聲。 “華夏的音樂應該走向另外一條路,應該去抒寫人世的不平與疾痛,黎民的冤抑與悲鳴……” “哦……”師涓不覺也哦了起來,但他的手指太奔放了,還不能休止。 “華夏的音樂……唉,我也老了。但我希望年青的音樂家們,好好去發揚純正的智慧,去聆聽自然的律韻,擷取宇宙的真實之音:那日月的運行,山川的流動,花草的欣悅以及魚蟲的活潑,到處都是偉大的題材,不朽的音節呀!”盲音樂家師曠張開他那瞽了的眼膜,惘然地向前張望:“我老了。但是,我的眼睛不愿見到黑暗,而我的耳朵卻愿聽到光明??!” 師涓站起了,他聽到音樂先進師曠的一番話,他感動了,不由把手中的竹簡投擲向地上。取過案前一杯水,倒在琴弦上,用手指揩著:“讓古老的調子永遠揩干凈了罷!讓靡靡之樂絕響于人間!我要拂著琴弦,奏出人民的言語,譜出雄壯的音樂,寫起偉麗的詩篇!我的琴呀,我要背著你走向天涯海角,走向寒冷的邊緣與黑暗的縫隙,彈出溫暖與明朗的節拍,教聽到我的歌聲的人都能奮發勇敢而向前??!” 師曠用手撞起一只戰鼓:蓬蓬蓬!四座的聽眾一齊筋脈賁張的站起來。 一九四六年十月 (有刪改) 6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本文標題“聽水”用語典雅,既體現了作者歷史小說創作的審美趣向,也激發了讀者的閱讀期待。 B .月夜、巖谷、蘆荻、斷橋等意象渲染了恬靜疏闊的氛圍,自然引出下文“宇宙的大音樂”的描寫。 C .夜宴上,兩位國君的談話暗藏機鋒,晉平公對衛國的音樂有諷刺之意,而衛靈公則心里很不服氣。 D .本文描寫夜宴中的三次“哦……”,不僅寫出眾人對師曠話語的反應,還暗含了師涓的心理變化。 7 .關于文中師涓在濮水邊聽歌的部分,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 .歌聲從浩渺的水上遠遠傳來,歌者似是水中礁石上的“人影”,氣氛詭秘。 B .歌聲清晰可聞,歌詞內容描述的是商紂兵敗后,師延投濮水時的哀婉心境。 C .師涓聽到歌聲,“手指抖顫”到幾乎無法記錄,暗示了這首歌是靡靡之音。 D .師涓“流下晶淚”,侍臣則如“石人”,對比強烈,表現了歌聲的感染力。 8 .師涓對音樂的認識有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9 .本文以“蓬蓬蓬”的戰鼓聲作為結尾,這樣處理有什么好處?請談談你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