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7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明代計成在《園冶》一書中曾講到中國古代造物的最高境界當為“雖由人作,宛若天開”。這種觀點與我國古代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李耳的《老子》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的美學觀點相似。其意為真正靈巧優美的東西應是不作修飾的。老子所謂的“大巧若拙”,我們可以理解為那種高超的技藝,即通過人為的藝術加工之后并不露痕跡,而更顯自然稚拙、富有生氣,恰似天造。“這種巧是大巧,絕非一般的技巧、技能。一般的巧可憑借人工的力量達到,而大巧作為最好的巧,是最一般的巧的超越,它是絕對的巧,完美的巧。大巧就是不巧,故在此老子以‘拙’來表達這種高度的巧。” 所謂的美在“自然”,其表現在工藝美術作品之上,即為造物材料的天然性、無毒無害、綠色環保,不逆自然之法。在其裝飾方面,切不可為裝飾而裝飾,忽視功能本體的重要性;也不可一味地重視功能性,忽視其本身的材料、造型的特殊美感。如,西漢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采用一種整體寫意的表現手法,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因勢造型?;⒌纳碥|借助了石料自然起伏的形態變化?;⑸眚榍拿t是石料天然的紋理,斑紋則運用線刻手法刻出,線條明快、簡練自然,整體氣勢磅礴,再現了猛虎伏擊時的精彩瞬間。 中國古代文人騷客喜歡吟詩作賦,以抒發胸中之情。如,元代著名散曲家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里羅列了枯藤、老樹、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等一些具體的物象,這些物象聯合起來,含蓄深摯地表達了“天涯淪落人”的凄寂、苦悶和無法解脫的“斷腸”之情。這種平淡中見真情、樸素中見深刻的手法,體現的正是一種“大巧若拙”之美,是美在枯槁的樸素的表現。吳鳴的《大語系列》,其創作融合傳統紫砂造型工藝,運用單純的劃痕紋理來演繹現代性的裝飾手法,風格樸素,單純自然。這種枯槁樸素之美,表現在工藝美術領域,則更多地涉及對作品精神性的分析。 中國藝術推崇老境,老境也是一種拙。也可以這樣說,老境是對嬰兒般活力的恢復,是對生命童稚氣的回歸。“老”,在中國美學和藝術中代表一種崇高的藝術境界。然而,與“老”相對的則是“嫩”,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由嫩到老的一個過程,技術技巧亦然。老境意味著成熟和天全、絢爛和厚重、蒼茫和古拙。這種老境之美,在工藝美術領域,則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歷史感和滄桑感,但這種歷史感和滄桑感能使作品煥發出盎然的生命力。 當然,自然之美、枯槁之美、老境之美表現在工藝美術領域均有其獨特的面貌,但對它們的再認識有助于今后相關工藝美術作品的創作與革新,也凸顯了中國傳統文化在現當代生活中的重要性,為傳統文化植根于現實生活提供了一個參考。 (摘編自郭明《淺析“大巧若拙”的工藝美學思想》) 材料二: “巧”和“拙”在本義上是一對反義詞,在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中得到了辯證的統一?!独献印罚?ldquo;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王弼注:“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為異端,故若拙也。”也就是說,“大巧”之所以為“大巧”,其核心和本質在于遵循自然規律,保持事物本來的面貌和狀態,而不是人為地破壞事物固有的屬性,即“不造異端”。而“拙”恰恰是不事修飾的,它外拙而內秀,體現出了“大巧”樸實無華、自然渾成的特質,此時的“拙”,它似笨而非笨,似陋而非陋,表現形式上給人以稚拙的感覺,但實質彰顯的卻是一種樸素、簡淡、純真之美,是巧奪天工的大美。由此可見,“拙”并不是真的“不巧”,而是具有工巧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是“大巧”的外在顯現。至此,“拙”已脫離了它的本意,上升到一種藝術美的高度。 老子哲學觀的核心是“道”,并將“道”與“自然”聯系起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老子所說的“自然”不僅僅是自然界,更是指“自然而然”,順應萬物的天性,不以人為的力量去改變它本身的規律。正因為“道”的本性是純任自然,因此,“拙”與“道”有相通之處。“大巧若拙”是老子哲學思想體系中的組成部分,是“道法自然”這一大的美學觀念的小分支,同時也反映了老子重視“質”美,欣賞深刻內蘊美的思想。 當然,“大巧若拙”的“拙”也離不開“巧”,它建立在人為之“巧”的基礎上,同時又是對人為之“巧”的超越與升華。因此,“拙”體現出一種爐火純青、渾然一體、歸真返璞的境界,具有深刻的內蘊美,是一種“大巧”和“天巧”。這是道家最高的審美追求。 (摘編自易菲《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學分析》)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明代的計成繼承了老子“大巧若拙”的美學觀點,認為“雖由人作,宛若天開”是中國古代造物的最高境界。 B.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又運用線刻手法刻出虎身斑紋,線條明快,簡練自然。 C.吳鳴的《大語系列》運用單純的劃痕紋理來體現枯槁樸素之美,所以欣賞時要對作品精神性進行仔細分析。 D.老子主張“道法自然”,但他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即順應萬物的天性,不人為地改變萬物自身的規律。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工藝美術作品在創作時必須處理好外在裝飾與功能本體之間的關系,不應為裝飾而裝飾,也不能重視功能而忽視裝飾,否則就會失去作品應有的自然美感。 B.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大巧若拙”一直在探尋“自然”之美,也在尋求一種對于歷史性和滄桑感的回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現當代的文化生活。 C.“老”是中國美學中的一種崇高的藝術境界,“嫩”意味著活力與稚氣,老境則截然相反,它意味著成熟、厚重、古拙,因此老境也是一種“拙”。 D.老子的“道”的本性是純任自然,與“拙”有相通之處,“大巧若拙”也是老子“道法自然”這一大的美學觀念的小分支,反映出老子重視內蘊美的思想。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對“大巧若拙”中“巧”與“拙”的關系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巧”和“拙”是辯證的統一,“大巧”的核心和本質在于遵循自然規律,“大巧”與“拙”相通。 B.“拙”為外在的不事修飾,是內秀的樸素表達,能體現出“大巧”樸實無華、自然渾成的特質。 C.“巧”和“拙”都體現出一種藝術之美,但“巧”具有“拙”所不及的清新自然之美,是“拙”的外在顯現。 D.“拙”雖是對人為之“巧”的超越與升華,但它離不開“巧”,兩者之間互為依存,密不可分。 4.材料一從“工藝美學”的角度來分析“大巧若拙”之美,但第三段卻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為例進行論證,請簡要分析這樣安排的好處。(4分) 5.右圖為蘇軾的水墨畫作《枯木怪石圖》,該作品很好地體現了“大巧若拙”之美,請簡要分析。(4分) (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莽昆侖 田洪波 凌厲的風裹挾著雪花,縱橫肆虐,北國天地一片蒼茫。在浩渺的大興凱湖和小興凱湖之間,雄闊的渾然一體的雪幕中,緩緩移動著幾個小黑點。 他們沒按既定的兩個大小湖之間的湖崗路行進,而是從興凱湖泄洪閘出發,蜿蜒斜插于小興凱湖的冰封湖面。他們的目的地是距此近20公里的地處蜂蜜山腳下的知青農場三連隊部。為驅寒氣,他們刻意選擇在午飯后出發,盡管天地依然混沌無序,根本見不到陽光。 他們是興凱湖農場總部的十一名知青,大多是文藝宣傳員。全會召開,他們連夜寫好了大紅喜報,編排了節目,要在短時間內把盛會召開的喜悅分享給戰友。 一夜狂飆,冰上積雪已半尺盈余。此刻,大顆的雪粒依然在天地間飛舞,他們盡管幾乎武裝到了牙齒,都穿著厚重的棉軍大衣,戴著狗皮帽子、耳包及棉手悶子,穿著軍用大頭皮鞋或棉烏拉,但依然抵御不住刺骨的寒冷,蜷縮著身軀艱難前行。 孫紅梅向天空喊出一聲高八度。她是宣傳隊的頂梁柱,此刻只有她有這樣的底氣。向面而來的雪花與呼出的熱氣相遇形成冷霜,幾乎把她的眼睛凝住了。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有人抬頭向天吟誦偉人的詩句。 孫紅梅的笑聲刺破天宇:“接著來!” 于是有人呼應:“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孫紅梅揮展兩臂:“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緊接著響起眾人的朗誦聲:“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澎湃和激昂的情緒浸染了他們,他們腳步輕巧了,剛剛還肆意妄為的雪粒,此刻似乎也一下縮減了紛揚的頻率,變小了。他們繼續前行,開始討論還有多少公里,感嘆幸虧穿插走小興凱湖,如若走湖崗路,指不定何時才能到達呢。有人提醒說還不是孫紅梅的主意,大家起哄亂嚷,北京妞兒就是不一般! 距離在不覺間縮短,似乎明天的太陽就要在前方升起,引得眾人忘了寒冷,倍添活力。不知誰起頭,又高聲吟出:“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 這回不待引領,早有人接上:“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孫紅梅笑吟:“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猶如親人間的默契,大家又一起吟誦:“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大家把“環球同此涼熱”一聲高過一聲吟誦了好幾遍,然后齊刷刷看向遠方的蜂蜜山。此時的蜂蜜山白雪皚皚,與正在闊大冰面上行走的他們形成強烈反差。在他們眼里,它不就是莽莽昆侖山一樣,令人難以企及嗎?在它面前,人是渺小的,可若較起真兒來,他們并不懼怕它的高度和遙遠。 “等一下!”孫紅梅突然聲音顫抖著喊了一聲。 大家定睛看孫紅梅。孫紅梅摩挲著戴著棉手悶子的兩只手,臉上的表情僵硬,嘴角微微抽搐。有人問她怎么了,孫紅梅示意別出聲,然后,他們似乎共同聽到,腳下的冰面傳出一聲清脆的斷裂聲。這聲音讓他們頭皮發麻,他們四肢無力地杵在原地,呆若木雞。 “不會吧?”孫紅梅顫著聲音像在問眾人,又似自語。沒人回應她。奇怪的是,那斷裂之聲再未出現,這讓他們迷茫,莫不是出現了幻聽?再次辨識,確認剛才聽到的就是冰層的斷裂聲,這讓他們又躁動起來。 孫紅梅讓大家靜下來,她似乎已思考出對策。她讓大家拉開前后距離,減慢行進速度。特別是不要扎堆走在一起,要散開。交代到最后,她說出自己的判斷:現在是12月底,冰面應已凍實,只要不垂直重壓,應該沒問題。 大家點頭稱是,腳下依然令人膽戰,他們不敢再用力走,似乎每踩一步,都會把冰面壓裂一層,從而加速冰面的坍塌。 沒人敢掉以輕心,小湖與大湖迥然不同,大湖水底平坦絲滑,游至百米才齊腰深,小湖湖底則水草叢生,且多為沼澤地,一旦陷進去,將無能為力。 孫紅梅停下腳步,提議幫她把身上背的黃書包解下來:“喜報在包里裝著呢,寧肯我掉下去,也不能毀了喜報。若真要是掉下去了,你們就把我理在蜂蜜山下吧,讓我看著你們改天換地。另外告訴我爸媽,讓我妹妹也來下鄉,算是實現我的理想吧。” 有人帶著哭腔說,別胡說,我們還指望你演節目呢。在孫紅梅心事重重的笑聲中,大家蹣跚著,默默前行。笑聲不再,也沒人再誦讀詩句,他們形成的小黑點,像印在大地上的驚嘆號,直指蜂蜜山。 不知何時,風力似乎小了,抬頭間,蜂蜜山已遙可相望。 走出小興凱湖冰面那一刻,孫紅梅癱在了雪地上,幾個女孩子抱在一起痛哭。 不久,蜂蜜山下的三連隊部響起歡呼聲,驚得雪花一時間滿天飛揚,亂了分寸。 (有刪改) 注:文中知青們吟誦的兩首詩詞分別為毛澤東《沁園春﹒雪》《念奴嬌﹒昆侖》。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聽到全會召開的消息后,知青們連夜寫喜報,編排節目,冒著大雪趕路,直接說明了這次會議的重要性。 B.知青們此行遇險的主要原因是他們改變了既定的路線,這說明知青們缺乏生活經驗,對危險預估不足。 C.孫紅梅聽到冰面的斷裂聲能很快鎮定下來,是因為她知道12月底的冰面已經凍實,不會發生危險。 D.從孫紅梅的“遺言”可以看出她的盡職盡責,從她想讓妹妹實現自己的理想也可以看出她為國家做貢獻的初心。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雪花”貫穿文章始終,既照應了標題“莽昆侖”,也觸發了知青們吟誦詩歌的熱情,同時也表現出自然環境的惡劣。 B.文章兩次把在雪中行走的知青們說成是小黑點,生動形象,突出表現了人在面對大自然時顯得格外渺小,點明了文章的主題。 C.本文在人物塑造上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手法,其中對孫紅梅的描寫是“點”的描寫,通過她的言行展現出當時知青們的精神面貌,具有時代特色。 D.本文結尾頗具特色。運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雪花漫天飛舞的情形烘托出大家聽到喜報極度興奮的心情。 8. 請結合送喜報的經過簡要分析文中知青們的心理變化。(6分) 9. 小說用知青們吟誦毛澤東的兩首詩詞來代替人物間的對話,這樣寫有怎樣的文學效果?談談你的理解。(6分) |